中核武漢年輕干部大漠行:尋跡核工業精神
發布時間:2023-03-27 【字體:大中小】
2000余公里,是武漢到嘉峪關的距離,從十幾度到零下十幾度,從春雨如絲到黃沙戈壁,從江漢平原到綿綿祁連,大西北的粗狂豪邁撲面而來。2月9日-11日,中核武漢年輕干部“學習二十大精神,傳承核工業紅色基因,凝聚奮進力量”黨性教育主題活動走進核工業精神重要誕生地中核四0四,奔赴戈壁深處的核地研院中國北山地下實驗室,尋跡核工業精神、錘煉黨性修養、凝聚奮進力量。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吳崗,紀委書記劉權以及年輕干部、業務骨干代表等17人參加活動。
中核四0四是根據國家發展核工業需要,于1958年經中央第一代領導集體決策、首批建設的核工業“五廠三礦”之一,也是我國“兩彈一星”精神重要的發源地。“茫茫的戈壁灘,是我的本色,站在這大漠上,我聽大風歌……祖國需要我,金戈鐵馬我是核……”參觀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四0四廠史展覽館后,再聽激昂澎湃的《祖國需要我》,豪邁、激情、無畏、擔當之情油然而生,這就是核工業,這就是核工業人。
一幅幅照片、一件件展品背后都是“干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的動人故事,一同訴說著這座“兩彈”功勛之城為共和國鑄造堅強核盾的傳奇歷史。19.58米的“核城英雄塔”矗立在核城中央,雕刻著404字《核城賦》的英雄群像浮雕代表著一代代戰天斗地的核城人,“34-32精神”英雄集體的故事如今仍讓人驚心動魄。祖國的需要,就是核工業人共同的志向、偉大的目標,這樣的紅色基因從大漠核城誕生之日起,就鐫刻進了核工業人的骨子里,一代代四0四人矢志踐行不斷豐富“強核報國,創業奉獻”的新時代核工業精神。
從四0四廠出發驅車兩個多小時,我們奔赴下一個目的地,位于金廟溝村的高放廢物地質處置研發的關鍵平臺——中國北山地下實驗室。路途中,手機信號開始變弱直至消失,車窗外稍高的白楊林漸漸退去,慢慢地,我們進入了北山無人區。綿延的祁連山脈、茫茫的戈壁灘、枯黃的駱駝草,目之所及,盡是蒼茫。
我們接觸到的第一個北山人是地下實驗室項目部總經理蘇銳。那一刻,我們感受到與北山凜冽寒風截然不同的是北山人的熱情?!吧n茫無際的戈壁灘其實也是一種風景,能給人無限遐想!”蘇銳樂呵呵地說。他稱自己是地道北山人,并如數家珍般向我們介紹著北山的一切,關于變化、關于青春、關于事業。從1985年開始,一代又一代北山人前赴后繼,他們始終立足國家戰略需求,扎根戈壁科研一線,執著堅守38年,只為打造高放廢物地質處置庫這一萬年級工程,推動核工業產業鏈安全“閉環”。
荒漠里踽踽獨行,北山人如何守得住寂寞、忍得下艱辛?答案是熱愛,因為熱愛才能“安下心,扎下根,戈壁灘上獻青春”。從以往野外作業時,五星紅旗總在導引車上飄揚著,到如今營地里始終屹立著的一抹中國紅,北山人知道,他們做的事,國家需要、國家知道。團隊目前共有62人,其中博士28人,碩士26人,具有海外留學背景的博士5人,他們都是因為忠于事業,愛上一個“村”,一頭扎進北山營的北山人。漢武大道、衛青路、霍去病路……北山地下實驗室項目總設計師王駒將他的漢史情結運用到為北山道路命名,這里是一代又一代北山人的“家”,通往家的路當然得熟悉;這就是“扎根戈壁、愛國奉獻、世界一流、永久安全”的北山精神。
此次前往,我們了解到如今北山人的科研和生活環境正在慢慢變好:生活營地從最初的簡易帳篷,到野外宿營車,再到后來的彩鋼房,現如今在戈壁荒漠上拔地而起的現代化北山地下實驗室營地;2019年,營地接入了通訊線纜,徹底結束了科研人員只有站在附近最高山頂近1米高的樁子上的“北山電話亭”才能給家里打通電話的辛酸;通向北山實驗室的柏油路預計今年下半年修好,屆時便不會出現大巴車經過坑洼坡路時全車人下車減重才能勉強通過的窘境;2022年,生活營地有了一個簡易的足球場,北山人在工作之余除了看月亮數星星,多了一項休閑放松的活動;幾十平方公里的地界,只有一戶牧民,北山人與這唯一的“鄰居”在斗智斗勇中最終結成了互幫互助的兄弟情誼……這是北山的幾代人用吃苦換來的甜,更是獨屬于北山人的樂觀與豁達。
情之所系,心之所向?!霸诒U虾税踩?,北山地下實驗室項目所做的與中核武漢從事的核設施運維保障工作一脈相連。我們感動于北山人戰天斗地的氣魄,更想竭盡所能為北山加油助力?!眳菎徣缡钦f。數字化工地建設、科研工作管理平臺、智能維修平臺、經驗反饋系統、公眾溝通技術支持……中核武漢團隊在與北山團隊的座談中,雙方熱切誠懇,互相啟發,并期待更深入交流合作。正如北山營地一山坡頂部一塊刻有“仰望星空 腳踏實地”的石板,中核武漢與核地研院共同踐行“強核報國,創新奉獻”的新時代核工業精神,共同助推中核集團高質量發展,能如此,一起奮斗也是一種幸福。
文 | 鄭會燕 圖 | 鄭會燕、楊茹